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我们的餐厅总会让海外同行惊讶”——麦当劳中国CEO张家茵谈本土焕新之路益牛网
新华社记者邹多为、袁睿、黄安琪
“做中国市场,让我有一种很大的荣誉感,因为每次对外交流,我们的餐厅总会让海外同行惊讶。”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其间,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谈起这一洋快餐加速中国本土化发展的历程,眼中闪烁着自豪。
走进第三届链博会绿色农业链展区,摆满汉堡、薯条的麦当劳展位人气爆棚,很多观众感叹“好欢乐”“小时候记忆被唤醒”的同时,更直呼“意想不到”“原来它们的食材很多都来自中国农场”。
作为“链主”企业,张家茵此行携手肉类、乳品、酱料、土豆、物流等11家“麦链”上下游的供应商伙伴,联合搭建展台、首次“同框”互动,并做出“深化协作共赢”“建设数智链条”等承诺。
1990年,麦当劳进入中国内地,在深圳开设第一家门店。如今,中国内地麦当劳餐厅数量已超7000家,员工人数逾20万,2024年服务顾客超过13亿人次。
在“扎根中国 麦链全球”理念指引下,麦当劳中国加速供应链本土化发展,大力支持土豆、鸡肉、蔬菜等产业链成长。2024年供应链采购量近80万吨,涵盖400多种食材和原材料。今年5月,麦当劳中国还宣布启动建设供应链浙江智慧产业园。
…………
这些成绩的取得益牛网,源于9年前的一个决定。
“2016年,时任麦当劳全球CEO飞到上海,告诉我麦当劳希望在中国找到一个核心战略伙伴作为主要股东。”张家茵回忆说,当时中国内地有麦当劳餐厅2000多家,员工数量约12万人,“说实话,心里多少有些没底”。
2017年,麦当劳中国完成股权变更,开启了本土化经营的“金拱门”时代,中信成为控股股东。
一个知名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内地市场27年后“转身”变为本土企业,原因是什么?
亲历转型全过程的张家茵感触良多。“中国市场庞大而特别。”她引用当年麦当劳全球CEO的话解释转型初衷,“我们希望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越来越好,所以决定做出改变。”
与中国“绑定”,意味着什么?
在她看来,可以归纳成三大关键词——“中国团队”“中国速度”“中国温度”。
“麦当劳中国的管理层、团队、供应商服务甚至董事会都已高度本土化。”张家茵介绍,因为了解中国市场,从决策规划到执行落地,有速度见效果。她以开店举例,“2017年,我们才2000多家店,现在已经达到7000多家,8年翻三倍,预计今年新开1000家餐厅。”
张家茵说:“转型六个月内,麦当劳中国就从‘零’起步,开发出面向消费者的APP和小程序,如今已构建起拥有3亿注册会员的庞大数字生态。自主研发的智能取餐柜、手机点完餐不用停车就能取餐的得来速餐厅,不仅给国内消费者带来很大便利,甚至引发国外同行前来学习‘取经’。”
从麦辣鸡翅、板烧鸡腿堡等本土研发产品,到与米哈游开展跨界联动,再到春节期间皮影戏传统非遗合作,富有“中国温度”的麦当劳中国正在不断焕发新意。
本土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后,动力又是什么?
“对中国经济强大潜力和活力的信心。”张家茵坚定地说,“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供应链体系成熟、消费市场广阔、人才储备丰厚等等,这些构成了麦当劳中国本地化升级的底气。”
链博会期间,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一家麦当劳餐厅的餐饮,包含了来自100多个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以汉堡为例,它的面包、生菜来自北京,酱料来自河北,而安格斯牛肉则来自澳大利亚或者新西兰。
张家茵说,一直以来,由全球系统供应商和本土行业领军企业组成的多元化供应商生态为麦当劳提供关键食材、包装材料和物流服务。如今,中国强大供应链体系也为麦当劳的本土化以及溢出海外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麦当劳中国90%的食材和原材料已实现本土供应。
“麦当劳的全球管理经验及标准,还能帮助供应商伙伴提升能力建设,为他们创造‘走出去’的发展可能和机遇。”张家茵说,例如,中国供应商生产的派和麦满分英式松饼,已出口至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市场的麦当劳餐厅。近两年,麦当劳中国供应网络每年向海外市场出口约8000吨薯条。
亲历深度融入中国市场的变化,对于其他考虑扎根中国的跨国企业,张家茵直言:“我会大力说服他们尽快尝试更加本土化的经营方式,想赢得中国市场,就要让中国市场主导决策。”
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益牛网,麦当劳中国正计划将中国内地餐厅数扩张到1万家,“我们很有信心!”她说。
配配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